高效广谱疫苗和药物是未来战胜新冠的关键?

近期,全国多地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以应对随着接种时间推移新冠疫苗保护效果逐渐减弱,以及疫苗突破性感染带来的挑战。

与此同时,具有广谱效力的疫苗和中和抗体的研发工作也在不断推进,能够长效对抗新冠病毒的“第二代”新冠疫苗和新冠特效药被寄予厚望。

“目前全世界有66亿剂疫苗已经接种,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中国目前已经有76%的人注射了新冠疫苗,希望能够达到90%,才能真正完全群体免疫,但这个时间可能要到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上说到。

“二代疫苗”中和抗体诱导能力大大增强

“德尔塔病毒在短短半年之内,蔓延到全世界90%以上区域,这对第一代疫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姜世勃表示,因为疫苗所诱导的抗体效价不高,再加上感染者的诱导抗体也不高,所以病毒在综合状态下可能发生突变,变异以后形成了超强的适应力,这是现在面临的挑战。

在新冠疫情爆发的一年多时间里,已有14款疫苗被多个国家紧急批准使用,但这些疫苗存在不同程度的突破性感染。

“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一年多内研发成功的关键是冠状病毒有一个知名的疫苗靶点S蛋白。所以任何一个含有冠状病毒的LBD(配体结合域)抗原,都可以在人体内和动物体内诱导出一定水平的中和抗体,所以很容易达到50%的保护率。”姜世勃表示,现在疫苗的免疫抗体效价水平大部分在100到300之间,所以大部分中和抗体效价还是偏低的。

姜世勃指出,已经获批上市的14款疫苗选择的是综合免疫比较低的免疫源S蛋白。由于中和抗体的半衰期只有3个月,也就是每半年要降低4到8倍。而S蛋白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水平最高400,半年以后就只能到100以下。

“当中和抗体滴度水平在100的时候,只有部分病毒能够被抑制;达到320的时候,基本上90%以上的病毒能够完全清除,所以理想的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水平应该是在300以上。但最理想的应该在1000以上,半年以后中和抗体还能继续保留。”姜世勃解释说。

目前上市的疫苗保护能力针对新冠状变异株均显著降低,找到一种能够防御各种冠状病毒及其变异株感染的广谱疫苗成为科学界努力的方向。

姜世勃介绍,以RBD为免疫原的第二代疫苗,中和抗体诱导能力大大增强,中和抗体滴度水平可达10000,半年衰减后依然可以有4000。

“新冠疫苗的的高效性决定了持久性。我们发现RBD诱导的抗体效价是S1的2倍,是S蛋白的8倍。”姜世勃表示,在过去17年的SARS和MERS研究经验中发现,综合免疫性最高的抗原或者说诱导中和抗体能力最高的抗原是RBD FC二聚体,然后是RBD三聚体等等。

姜世勃认为,RBD是研发安全、高效、广谱冠状病毒疫苗和抗体的最佳靶点,RBD-Fc具有最强的中和免疫原性,加新型佐剂作为高效、广谱疫苗,可以防范未来的病毒感染。

研发新冠病毒广谱药为当务之急

没有一种疫苗能提供100%的保护,因此,与新冠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抗体药物上市,但尚未有特效药产生,已经上市或完成临床实验的药物基本上是“老药新用”,比如瑞德西韦在此前一度被鼓吹为“神药”,但后续被世界卫生组织证实其对降低新冠重症死亡率几乎没有作用。

近期,第一款口服小分子新冠药物Molnupiravir反响强烈。姜世勃认为,Molnupiravir不但可以改变病毒的核酸,也可以改变人的基因核酸,所以需要关注它的长期安全性。

“这些药目前来说尽管在临床用,但是效果非常差,治疗指数也才100多。但对于药物来讲,一般的治疗指数需要达到1000。”姜世勃表示,自主研发高效广谱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是目前我国亟需努力的大事。

“我国研发新冠靶向药物起步较早,但目前为止最快的也只到一期临床试验,而国外已有新冠药物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在上述会议中介绍。

“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研究小广谱疫苗和药物,将来可能再进一步研究中广谱,但目前大广谱研究还比较困难。”姜世勃谈到,多肽药物有望打破中国新冠药物的研发困境。刺突蛋白HR1区是研发安全、高效、广谱的抗冠状病毒药物的最佳靶点。

据介绍,由复旦-锦波功能蛋白联合研究中心研制的EK1雾化剂即将进入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广谱药有望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