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不顾病毒,要重开社会?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印度正在进入重新开放的新阶段,政府决定首都新德里地铁将在几个月来首次恢复运行。

尽管每天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激增,而且没有放缓的迹象,莫迪政府似乎决定为了保住经济,牺牲对社会群众身体健康的保护。

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已经连续5天报告了超过7.5万例感染病例,是世界上病例增长最快的国家。

上周三,印度新增了85,687例新冠病毒病例,这是自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单日最高增幅,超过了美国在7月16日创下的77255例的纪录。

印度的感染率,在最近几周呈指数级增长。印度全国用了近6个月的时间才记录到100万病例,又用了3个星期达到200万,又用了16天达到300万。

按照这个速度,印度目前的病例总数超过360万,有望超过巴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高病例。

但是印度的死亡人数与感染人数相比,仍然相对较低。据印度卫生部数据,截至周日,印度报告因新型冠状病毒死亡64,469人,约为巴西死亡人数的一半,死亡率为1.79%。可是许多人质疑,现在大批病患依然无法找到床位,政府的死亡人数从何而来。

随着新冠感染病例激增,莫迪政府目前陷入了保住经济还是维持抗击疫情封锁措施的两难选择之中。

星期六,印度内政部似乎带头表态,宣布9月1日印度将进入一个新的重新开放阶段,即所谓的“开锁4号”阶段。

根据印度铁道部的声明,这包括从9月7日起以“分级”方式恢复全国地铁服务。

根据新规定,从9月21日起,在非热点地区的体育、娱乐、文化、宗教和政治活动中,最多允许有100人参加集会,必须戴强制性口罩,并采取社交隔离措施。

印度学校和学院的关闭将持续到9月底,但多达50%的教师将被允许返回校园教授在线课程,9 – 12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自愿返回学校。

3月底,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下令“全面”封锁印度社会活动,要求居民呆在家里,导致印度陷入瘫痪,地铁网络因此关闭,而这是生活在印度主要城市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线。

但这种没有任何警告或计划的严格封锁,也加剧了印度的不平等和经济困境。在城市地区,数以百万计的日薪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或食物,许多人不得不长途跋涉,有时甚至是致命的跋涉,回到遥远的州,通常是步行回家。

在重振经济的压力下,莫迪政府在5月份开始取消全国范围内的封锁措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病毒将继续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局限在病毒问题之上。”莫迪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说。

结果自那以后,印度全国范围内的限制措施逐步放松,尽管一些受冲击严重的地区已经实施了自己特有的限制措施。但代价是印度感染人数已经大幅上升,从5月30日的18万多例飙升至7月中旬的100万。

印度人口最多的两个城市新德里和孟买是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7月27日,德里首席部长柯基瓦尔扬言,新型冠状病毒在印度首都已经“得到控制”,每日感染人数从6月底的峰值近4000人下降到大约1000人。

“我们现在必须专注于下一阶段。在疫情期间,人们失业,工厂关闭,人们面临损失,人们很难面对自己……让我们现在集中精力重振印度经济。在没有重新实施封锁的情况下,我们成功地控制了局势……这对改善经济至关重要。”

不过,过去一周每天的感染病例都在增加,德里周日出现2000多例新病例,这是7月10日以来的首次。

似乎这位新德里地区的领导人决定放弃抗击疫情,直接开放社会,挽救经济。

在印度全国范围内,由于缺乏床位、工作人员和设备,公立和私立医院都拒绝接收重症病毒患者。本月早些时候,一名邦部长死于该病毒,而两名印度内阁部长在检测呈阳性后被送往医院。1日,前总统慕克吉也死于新冠感染引发的疾病。

据报道,孟买半数以上的贫民窟居民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印度莫迪政府似乎还开始了特朗普模式的颠倒是非。印度卫生当局表示,病例激增的部分原因是检测的增加。截至周六,该国已经对4140多万人进行了检测,几乎是8月初进行检测数量的两倍。然而,一些专家认为,这些案例仍然被低估了。上个月,新德里21,000多人的抗体测试发现,近四分之一的居民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据政府统计,迄今为止印度已有270多万人从病毒感染中康复。在印度,轻度和中度症状的患者如果符合某些条件,则被认为在症状出现10天后不再活动。不需要进行测试来确认他们不再携带该病毒。重症患者只有在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阴性后才能出院。

莫迪长期以来吹嘘说,该国广泛的检测、高治愈率和低死亡率,以强调该国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方面的成功。但是更多人认为,这次疫情大流行暴露了该国在提供普遍可获得的基本需求,如医疗、教育和电力等基本生活必须服务方面的缺陷,导致整个印度社会几乎不具备长期抗击传染病疫情的能力。

预计莫迪政府如果迅速重开社会的话,印度将很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疫区。然而印度没有美国的经济和医疗实力,恐怕会出现本国疫情如脱缰野马、不可收拾的悲惨局面,进而摧毁保住经济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