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课题组:北京PM2.5下降应重点管控机动车排放

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环境统计课题组17日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北京下一步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下降应重点放在对机动车排放的管控方面。这将直接减少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PM2.5的浓度,并间接减少二次化学反应所产生的PM2.5。

这份名为《空气质量评估报告(三):北京地区2013-2016年区域污染状况评估》的报告,集中研究分析了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2013年至2016年四年间共超过一千多万条的污染物浓度数据。

报告认为,北京市近几年大气环境改善的一个亮点是二氧化硫浓度的大幅度下降。从2015年开始,在夏秋两季,北京的二氧化硫浓度已进入个位数时代。这反映了北京市自2014年开始实施的“煤改气”和“煤改电”使得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在减硫方面卓有成效。

报告称,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在这四年中也有一定的改善,这主要是由PM2.5的改善促成的。但在PM10中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没有明显下降,说明北京市在控制PM2.5浓度的同时,也要注重道路扬尘和建筑工地防尘的管理。

“过去四年北京市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污染状况改善有限。我们认为,北京过去几年PM2.5浓度下降也是二氧化硫减少所驱动的。在北京二氧化硫浓度已经显著下降,且无法控制污染物从外部输入的前提下,要进一步降低北京的PM2.5浓度,必须在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减排上下功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该课题负责人陈松蹊说,“也就是说,北京下一步PM2.5的下降空间应该重点放在对机动车排放的管控方面。”

陈松蹊提出,“北京在进一步提高油品质量的同时,还应重点治理交通拥堵,因为机动车的低速行驶会产生更多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考虑到已有550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北京市可借鉴如新加坡、伦敦等城市治理交通拥堵上的经验,利用经济手段调控车辆行驶速度。北京市还应多建停车场,以此减轻道路堵塞。”

对2017年大气污染的防治形势,陈松蹊认为,经济回升期的大气环境治理将面临更大挑战,要进一步减少PM2.5及其它污染物的浓度,无疑需要更严格的环境监管和更有效的减排措施。